“海南古代元宵節(jié)”追憶歷史長河
“百枝火樹千金屧,寶馬香塵不絕。飛瓊結(jié)伴試燈來,忍把檀郎輕別。”是誰,在月下種下了一棵春燈樹,讓塵世間每到元宵佳節(jié),便會開出滿街的燈籠花;是誰,在燈前許下了一個情緣愿,讓癡情人每逢正月十五,就爭借華光浣此情絲……
千百年來的這些畫卷,至今仍一幀幀地旖旎。只要輕輕地掀起,“明月比心花比面”的唱和,便似月光一般,一瀉千里。明月下,不僅謫居天涯的北宋文豪蘇東坡、明朝文淵閣大學(xué)士瓊山人丘濬等名士談笑登場,即便是求仙問道的南宗五祖、南宋瓊?cè)税子耋,也唱起《快活歌》同樂其間……“穿越”而去,海南古代的“元宵晚會”,也就此綺麗開來。
開場歌舞《賞明月觀花燈》
表演者:蘇軾、白玉蟾、王弘、楊碧等
月滿瓊樓,花燈“亮相”。但見海南古人紛紛在路邊支起竹竿,搭起篷子,掛上燈籠。當(dāng)然,官府和富人家的燈籠要更加靚麗一些,有的“縛竹糊紙為鰲山燈,用通草雕刻人馬故事,彩繪,衣以綾羅”,能夠活動;有的“剪紙為人馬,樹于燈內(nèi)團走,曰走馬燈”;還有剪燈、花燈、紗燈、蒺藜燈、梅花毬燈、媳婦燈、蓮花燈,讓人眼花繚亂。
燈美月明,唐宋共牽。于唐大中二年(848年)正月抵達崖州的貶相李德裕,“獨上高樓望帝京”時,不知是否會憶起帝京元宵佳節(jié)的盛況,但大唐皇室“觀燈作樂”,并派宮女為大臣外戚表演歌舞的“元宵晚會”,定讓他的天涯客居平添了幾絲牽念。而北宋元符二年(1099年),謫居儋耳的蘇東坡,也已不似初至海南的第一個元宵節(jié)、元符元年的上元那般苦悶獨坐,凄涼地回憶他在汴京陪皇上過節(jié)的甜蜜。而是欣然地于“良月佳夜”,接受“老書生數(shù)人”的邀請,“步城西,入僧舍,歷小巷”,看漢黎同胞殺雞飲酒歡度佳節(jié)直到三更天,并“放杖而笑”,既笑自己,又笑古賢被功名所累,提醒自己不妨灑脫一些。或許此時,他才真正領(lǐng)悟了自己23年前于齊魯大地寫下的詠月佳句,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。
燈奇夜?fàn)N,瓊?cè)藸幱^。看到“郡人各張燈高架,旁突于通衢,巧奇百出”,觀燈者“遠(yuǎn)近聚觀,兒童走卒歌舞歡呼不絕”,甚至離城二三十里的村民,也“入城聚觀”,明朝海南衛(wèi)指揮副使王弘引吭吟贊:“太平有象宜今日,民物熙熙壽域登”。明朝瓊州左所詩人兼書法家楊碧,亦興致勃勃:“滿城羅綺飏香風(fēng),鬧看星球火樹紅。”
喜逢佳節(jié),白玉蟾更是賦詩兩首。一首緊接地氣,“碧玉融成萬里天,滿城羅綺競春妍。柳梢掛月黃昏后,夜市張燈白晝?nèi)?rdquo;;另一首則仙氣十足,“上界天宮此按行,五云深處有簫笙。一輪寶月明如晝,萬斛金蓮開滿城。”可不,有說元宵燃燈的習(xí)俗,本就起源于道教的“三元”與“三官”,即正月十五,天官賜福。這些燈兒,在海南古人的心中,自然頗具靈性呢。
魔術(shù)《猜燈謎放煙花》
表演者:丘濬、王弘誨、海瑞、張子翼、方向等
天涯元夕,熱鬧非凡。這種熱鬧,不僅體現(xiàn)在瓊州府城大辦燈展,“燈起于十一日,而勝于十五,撤于十八夜”,以及燃放火樹銀花般的煙火。只從瓊州下屬的定安縣和樂會縣的景象看,便可見其暢旺!犊滴醵ò部h志》載:“至上元,亦以燈為勝,結(jié)彩、射謎、燒炮、放火樹”,一直玩到天亮,私燈、官燈則從正月十一亮到正月十六,而且“各扮故事,共鬧元宵,謂之樂歲升平”!犊滴鯓窌h志》則稱:“街市各花燈懸門,或燒火樹、銀花、紙炮,少年游戲,辦雜劇故事,團聚嬉舞,名曰鬧元宵。”
好一個“鬧”字妙哉!面對如此精彩,明朝瓊州郡守方向,早已按捺不住,吟詩以記:“百尺竿頭有路通,彩繩搖曳戲東風(fēng)。誰將一線牽消息,泄漏春光滿眼中。”明朝南京禮部尚書、定安進士王弘誨也欣然揮毫,寫下196字長詩《火樹篇》:“玉樹銀花傍晚妍,春光誰假祝融邊。燎原欲種應(yīng)無地,幻質(zhì)能開別有天。紅學(xué)石榴全帶焰,綠偷楊柳半浮煙……”而其親家,明代陸川知縣、瓊山人張子翼,也應(yīng)聲唱和“星橋元夜轉(zhuǎn)新晴,節(jié)序人間萬炬明。滿座催花荊樹合,半尊遲月斗云橫。”
煙花易冷,燈謎長喧。南宋時便已成為元宵節(jié)特色節(jié)目的猜燈謎,也頗受海南古人喜愛!墩颅偱_志》載,海南元宵的“謎燈”,會“題寫諸經(jīng)書典故,鳥獸、花木、物類,暗蓄事義,作為詩詞,粘于方紙、燈籠”,如果有猜中的,就把紙條揭下來。對此,丘濬還專門賦詩“書語摘來燈上謎”。而800年來的張燈結(jié)彩,也給我們留下了諸多與海南相關(guān)的燈謎。僅以“打海南一地名”為例,便有:千仞高峰如玉柱(瓊山)、子儀出征討祿山(定安)、公私倉廩皆豐實(屯昌)等,雅俗共賞。而以清官海瑞為謎面的,則有:海瑞、況鐘、于謙、魏征、包拯(打一四字慣用語:五官端正),海瑞罷官(打一唐人詩句:岑參的“誓將桂冠去”),包拯、海瑞、況鐘列傳(打一京劇名:《清官冊》)等,令人稱妙。
小品《吃元宵賽肥雞》
表演者:王佐、唐穆、閻天秀、陳是集等
“一杯喜趁月明酬,如此春光肯負(fù)不?”良辰美景,無宴不歡。瞧這邊,明朝禮部員外郎、瓊山進士唐穆已邀上老友閻天秀,一起飲酒賞月,并怡然吟唱:“燦燦銀冰垂綺席,盈盈珠玉映云樓”?茨菐鞒袝崛、文昌進士陳是集,在正月十三已與故知饕餮之后,“自茲不夜連三五,賜酺年年勝似前”,又“十五的月亮十六圓”,邀朋喝友,于“元宵后一日重飲友善堂,賞珠燈。”
上元飲食,自然少不了元宵。海南鄉(xiāng)親早已提前幾天“以糯粉搓丸”,“小者煮浸糖水,大者果以蔗糖,名元宵丸”,除了自家食用,希望家人像圓月一樣團圓,還“以貽親鄰”,把元宵送給親戚鄰居,共享這份美好的祝福。當(dāng)然,元宵的餡料也是海南味兒十足,不僅有椰子甜元宵,還有雞屎藤元宵等,綿軟柔彈,清香鮮爽。
祈罷團圓,再迎吉祥。瓊海樂城元宵佳節(jié)賽肥雞的民俗,自然不能錯過。這個相傳由城隍爺祭禮演變而來的活動,把“雞”“吉”諧音的寓意,發(fā)揮得淋漓盡致。“腦補”一下古人流連其間的情景,只怕不僅白玉蟾會喜看“魚蟲猶可佛,雞犬皆登仙”,與丘濬、海瑞、張岳崧并稱“海南四絕”的“吟絕”明人王佐,亦會追和“聞?wù)f云中好養(yǎng)雞,仙人家住武陵溪。何年海上朝三島,雞放云峰頂上啼”呢。至于“惟有月光分不得,一杯飲我一杯君”的明朝翰林院檢討、瓊山人陳繗,估計也要“惟有肥雞分不得”了。
雜技《舞魚龍摸醒獅》
表演者:馮耿光、王廷傅等
“鳳簫聲動,玉壺光轉(zhuǎn),一夜魚龍舞。”新春納吉,自然要舞起魚燈龍燈,祈福魚躍龍門。離正月十五還有好幾天,海南古人便“每夜張燈,或為魚龍曼衍之戲”,或舞獅扮鶴,劃起旱船,希望年豐人旺。而到了元宵佳節(jié)當(dāng)天,還爭相摸獅求祥、送燈添丁、摘青換香、菜園偷青,以圖吉利。像清朝拔貢、瓊山人馮耿光,就描繪稱“摸獅婦女連翩過,摘葉兒童斷續(xù)行”,清朝貢生、瓊山人王廷傅也賦詩“待到元宵燈火夜,偷青人乞石獅靈。”
民俗民風(fēng)意蘊深遠(yuǎn)。以文昌等地的元宵夜偷青而言,種菜的鄉(xiāng)親便睜一只眼閉一只眼,甚至洗好青菜放在地頭,恭候“嘉賓”。不少偷青者也會放個小紅包,以示感謝。偷中者以挨罵為好兆,偷不到者則以不挨罵為好運。一些單身男女則借此良機,在這個傳統(tǒng)的“中國情人節(jié)”,邀請心儀的人一起行動,表達愛慕。而流行于府城的摘青換香,雖然如今已改為了互換鮮花,也同樣仍是未婚男女交友尋緣的時尚表達。
除此之外,到了正月十六的夜晚,古時的海南女子還扎堆出門,“或探親、拋橋、謁廟,名曰走百病”。而“過橋拋生菜,無病無煩惱”等習(xí)俗,至今仍盛行于珠三角地區(qū)。
而在海外一些國家和地區(qū)的華人圈,類似的“拋柑接蕉”習(xí)俗,也吸引了眾多的華裔單身男女,在元宵佳節(jié)涌向河邊湖畔拋柑接蕉,并在水果上寫下自己的聯(lián)系方式,以期覓得一份金玉良緣。
月上柳梢頭,人約黃昏后。此時的愛情,便如兩盞初綻的燈籠,羞澀地照亮了對方、溫暖了彼此;而此時的海南古代“元宵晚會”,也在我們的心頭,長滿歌聲,“知趣”地唱響“難忘今宵,難忘今宵,無論天涯與海角……”
——“海南古代元宵節(jié)”追憶歷史長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