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落驚風雨,詩成泣鬼神,詩歌的魅力在于超強的震撼力,一種擺脫時空的穿透力,如同利劍,直指今天。在中國文化的傳統(tǒng)中,使其精神接續(xù)而不墜的靈魂內核,詩歌扮演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中國文化的起承轉合,孕育了詩歌的節(jié)奏的變化;中國音律的宮商角徵羽,舞竏了詩歌的形式的脈動。不僅在詞句的凝練,章法的瑰麗,內容的深刻上,獨樹一幟,而且在憂國憂民、卿卿我我的情感宣泄中也各有千秋。詩三百,曰思無邪,以詩言志、言情,都表明了一個詩歌成為中國文化和生活的結晶。
很可惜,等我出生的時候,詩歌漸漸沒落了,甚至找不到他的倩影,基本也就在我這個年齡中間失去了自己的舞臺,更不用說什么影響力了。
整個社會充斥著大量的急功近利快餐文化,繁蕪商業(yè)背后是一片物欲橫流,世風日下,人心不古,不少人就這么的感慨。其實對情感的追求、精神的希冀,成為一片沙漠版的海市蜃樓,如浮光掠影,捕捉不到。詩歌再是如何的美好,也成為了一個愛蓮說中的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,缺少了中國詩歌的熏陶,作為一個中國人,傳承自己的血脈,精神層面就遺失了一塊很重要的文化內核。
有一位西哲在臨走之前說,西方社會是一個理性社會,而中國社會只能說是一個實在的社會,中國人講求的實用。而在我看來,不管這個論斷是否正確,中國的實在表現在詩歌上確實入木三分,那份悠然自得勝似閑庭信步,承載了語言詞藻和思緒萬千的日月光華。在行云流水之間,展現了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結合。任何豪邁奔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、婉約凄切的念去去,千里煙波乃至樸實無華的采菊東籬下,都包含了各種思想和感慨。
沒有喝過詩歌的精神資源長大的我,對詩歌有一份陌生和疏離,卻很偶爾的機會邂逅了北島。對于那個年代的人來說,從食指的相信未來開始,詩歌抒發(fā)了人的一種情感,宣泄了對祖國和人民滿腔熱血,一種飽含激情的赤字拳拳之心,躍然紙上。黑暗漸漸離去,曙光照耀著早醒的青年,拉開幕布的勇氣鼓舞了他們。詩歌當中的那份對政治自信和陽光,不是一般的雨露所能滋養(yǎng)的。此后,北島、顧城和舒婷等扛起時代的大旗,繼續(xù)對時代保持一種清醒和先知。直到
90年代初,海子的面朝大海,春暖花開之后,臥軌去過一種幸福的生活,到了另一個詩歌的世界,擔柴、喂馬、周游世界去了。北島的精神是一種力量和激情,把民族和個人情感和好的結合在一起。
當北島朗誦自己不同時代的詩歌時,一種蒼白的荒涼感,讓我心頭為之一震。早期的詩歌,在他的語調中是那么的積極向上,突破黑暗,看到光明,大有數風流人物,還看今朝。一片朝氣,包圍了整個空間;可以峰回路轉,漸漸走向了一種憂愁,但不失國家、民族走向的關切,這樣便走到了自己詩歌的成年,簡白有力,朝氣和稚氣盡銷,朗誦中的那份憂郁,讓人心痛;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,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成為劃時代的強音,然而時代劃過之后,淪為路人,北島只好以走吧為題,說道了自己走吧、走吧。伴隨著一種無奈的沒落,心酸的離開了這個屬于他自己的詩歌王國,流落到了異國他鄉(xiāng),身在他鄉(xiāng)為異客,難免零落成泥碾作塵,唯有香如故。
他告訴我,詩歌是一種享受,更是自己生命的靈動。愛人、孩子和詩歌,都是自己這一輩子都不能缺少的部分。都是自己心靈的窗戶,透過這些看到了世界萬物,涓涓語溪水長流,小侄女叫做田田的原因也是在此,開了四扇窗來來感悟。
能夠寫詩,是在一個痛苦的心路歷程,在這條漫漫長路上,飽受著煎熬,但是有時快樂的,分享了這個時代的脈搏,奮當水擊三千里,自信人生三百年。他自己飽含深情,都是在毛主席的詩歌中長大,那是他們精神食糧,也是其詩歌的本質和精髓的延展。從毛詩中找到了詩歌的進路,把握了自己的詩歌的風格,所以要讀懂詩,要學毛詩;要讀懂情,要讀毛詩;要讀懂人,還是要讀毛詩。
楊柳岸,曉風殘月。數聲春雷萬物蘇,一簾夏雨蛙鳴噪,我也聒噪幾句,以資紀念。香港旅游
——香港旅游,記邂逅北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