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北京的臘八節(jié)風俗
明日,就是我國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:臘八節(jié)。到了臘八節(jié),家家戶戶開始忙碌起來,似乎在臘八那天,只有喝上一碗香甜的臘八粥,再泡上一壇子臘八蒜,才算是給過去的一年收尾。
提到臘八粥,就不得不提如今在雍和宮、廣化寺以及一些老字號商鋪里舉辦的舍粥儀式,市民們?yōu)榱撕壬线@些地方的臘八粥,早早地來排隊,只為在即將到來的新年博一個好彩頭。
臘八粥花樣繁多
臘八節(jié)起源于古代的臘祭。在古時,人們在一年的最后一個月,去野外獵取各種野獸,用于祭祀諸神,稱之為“臘祭”。
臘祭之名,始于周代。《周禮》中曾載,臘祭是祭祀有關農事方面的八位神靈,以示興農務本,祈愿來年五谷豐登。臘八的“八”即起源于“祭八神”之俗。
因臘祭典儀一般在農歷十二月舉行,故將十二月稱為“臘月”。不過,秦漢之前,臘祭的日子并不固定,漢代時,以冬至后第三個戌日為“臘日”,南北朝時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為“臘日”,此后民間將這一天俗稱為“臘八節(jié)”,直到現在人們還習慣把臘月腌制的肉,稱為“臘肉”。
后來,“臘八節(jié)”又衍生出眾多民間傳說,如紀念佛祖釋迦牟尼說、朱元璋憶苦喝粥說以及懷念抗金英雄的岳飛說等。如今,臘八節(jié)最重要的習俗之一吃臘八粥,則與釋迦牟尼的傳說有關。
蕭梁時期僧祐的《釋迦譜》中有這樣記載:釋迦牟尼修于苦行,不得解脫,身形日漸消瘦。一天,一個牧牛女接受了“凈居神”的旨意,把千葉蓮上的乳糜喂給釋迦牟尼喂吃,釋迦牟尼吃了這“乳糜”后恢復元氣,終于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得道成佛。此后,印度的佛寺廟宇,每逢臘月初八這天均要舉行誦經佛事,并煮粥奉佛喝粥以祈求佛祖庇佑。隨著佛教傳入中國,供粥奉佛之俗也被傳入國內。臘八節(jié)這天,中國各大佛寺的僧侶、皇室成員以及民間百姓都會煮粥供佛拜佛,而臘月初八熬制的粥最初也稱為“福德粥”、“佛粥”。
后來臘八粥的用料制法逐漸繁多。宋人周密的《武林舊事》曾載有:“八日,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、松子乳蕈、柿、栗之類做粥,謂之‘臘八粥’”。
明清時期,老北京寺廟眾多,如柏林寺、黃寺、 廣化寺等每年的“臘八”都要舉行“浴佛會”、“法會”誦經禮佛,并模仿牧牛女獻乳糜的故事,用香谷、果實等熬粥供佛,還要在寺廟內的浴佛臺上用香水(藥材配制而成)為釋迦牟尼神像洗塵。
明代的《永樂大典》載:“是月八日,禪家謂之臘八日,煮紅糟粥以供佛飯僧。”后來粥里又加入紅小豆、糯米等米豆及果實,使得臘八粥不但用料逐漸增多而且制作亦越來越精美。
當時,在一些佛寺以及王府家煮的臘八粥很有講究,有“擺粥”一說,即用各種干鮮蜜餞果品擺出各式各樣的圖形。如“果獅”,就是用幾種果實做成的獅子狀裝飾,它用已烤干的脆棗作獅身,核桃仁作獅頭、獅腳,杏仁作獅子尾巴,然后用糖稀把這些果實粘在一起,放在粥罐粥盆粥碗中粥的上面,活像個小獅子。還有講究的用棗泥、豆沙、山藥、山楂糕等捏成老壽星、八仙、羅漢等人的形狀,作為裝飾擺放在粥上供佛并饋贈給親友,一些王府家常用這些裝飾相互攀比爭巧,使臘八粥更光彩奪目和更具風趣。
老北京眾多胡同里的平民百姓也都仿效煮粥供佛之俗。清人富察敦崇的《燕京歲時記》中載:“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滌器終夜經營,至天明時則粥熟矣。除祀先供佛外,不得過午。”
百姓家的臘八粥煮好后要用青紅絲和干果紅糖在粥上擺出福字、佛字,字的周圍還用瓜子仁擺放個圓,寓意福臨祥至圓圓滿滿,然后先放在佛堂的神及祖先像前,叩頭祭佛祭祖后才可大家分食。舊時,臘八節(jié)這天,老北京的大街小巷都在煮粥,人走在胡同里,就可聞到臘八粥的香味兒。
在郊外的老百姓家,人們還會把粥撒在院中的果樹上,以祈望果樹年年豐收。人們還會將粥喂給家中的貓狗等動物吃,寓意六畜興旺。臘八粥當天吃不完的粥,要放在庭院里,那時流行把臘八粥吃到祭灶那天,或吃到春節(jié)與二月二的說法,以寓示家境富貴有余,年年有余。
清雍正三年(1725年),雍正皇帝將安定門內國子監(jiān)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,每逢臘八日改在廟內萬福閣等處,用大鍋煮臘八粥,這一習俗沿襲至今。
清代詩人夏仁虎的《臘八》有詩描寫雍和宮煮臘八粥的情景:“臘八家家煮粥多,大臣特派到雍和,圣慈亦是當今佛,進奉熬成第二鍋。”
雍和宮煮臘八粥,從臘月初一起就開始搭棚壘灶,最初時曾支起過六口約寬兩米深一米多的大鍋。煮粥時要先舉行隆重的盛典活動,然后喇嘛們從臘月初七起就開始泡豆米,每鍋要倒入數石各種米、雜豆、干果等食材,喇嘛們不斷加火熬煮,直至臘月初八的拂曉。煮粥時宮廷還要“特派大臣監(jiān)視,以昭誠敬”。
據《舊京風俗志》載:皇家御用的臘八粥不僅含有各種米豆,而且要放入奶油和大量的蓮子、桂圓、五仁以及各種果脯,其粥料耗銀甚巨,每年竟耗銀達十萬兩。粥煮好后,第一鍋粥要敬神敬佛敬祖先,第二鍋粥才進獻皇帝,第三鍋粥賞賜各親王府、郡王府等王公,第四鍋粥奉送給在京的一些寵臣,第五鍋粥是雍和宮內僧侶自食(不放奶油),第六鍋粥是舍濟給貧苦百姓吃。
當年還有送粥的風俗。所謂“送粥”,就是把雍和宮里的臘八粥裝入特制的青花瓷罐內,由太監(jiān)分送給各王府大臣,名曰“賜粥”。這種送粥之景一直延續(xù)至宣統(tǒng)時期。粥送到王府大臣府邸后,親王大臣們要把粥先供奉在中堂,舉家依序叩頭謝恩,禮成后王府大臣們還要按家人多少送給太監(jiān)車敬一份“車敬”,即小費。
道光皇帝曾作《臘八詩》:“一陽初復中大呂,谷粟為粥和豆煮。應節(jié)獻佛矢心虔,默祝金光濟眾普。盈幾馨香細細浮,堆盤果蔬紛紛聚。共嘗佳品達沙門,沙門色相傳蓮炬。童稚飽腹慶州平,還向街頭擊臘鼓”。詩句描寫了舊京時敲擊臘鼓賜粥和佛寺舍粥的風俗。
臘八節(jié),紫禁城內也會在御膳房里煮臘八粥,而且后妃們還要用干果制成吉祥裝飾擺放在粥面上。煮好的臘八粥首先要送至太廟壽皇殿供奉神祖,接下來,皇帝也要把粥頒賜給寵臣,以示榮寵。另外,這天在宮內還要舉行“送歲”。即在正殿外臨時用帷帳搭起的“小金殿”里,皇帝御中,大臣侍奉,由喇嘛們在帳外念經,并請來活佛為皇帝拂拭衣冠,以示祓除不祥,祝賀新的一年吉慶祥端。
清朝時,王府家煮的粥經過精心裝飾后,還要呈給皇宮,并饋贈給貴戚近親,這種送粥之俗,必須在臘八節(jié)當天上午送完。
如今,北京人喝臘八粥之俗依舊,雍和宮、廣化寺以及一些老字號商鋪等仍會沿襲古時舍佛粥之俗。每年的臘八,雍和宮還會在宮內舉辦佛事活動,全體喇嘛仍誦讀佛經,再將煮好的第一罐粥供于佛像前,然后開始惠民“舍佛粥”。只不過如今的“舍粥”已沒有了救濟窮人之意,而是提示人們不要忘本。
臘八泡蒜以避算賬的晦氣
臘八節(jié),老北京除煮粥供佛舍粥、食粥等習俗外,宮廷王府的冰窯在臘八節(jié)這天起,開始儲窖冰塊。“臘七臘八,凍死寒鴨”,臘八時節(jié)已是冰封嚴寒之時,人們將皇城之內“三海”(南海、中海和北海)等湖泊內結的冰,運輸至景山西門外的雪池冰窯等皇家冰窖里,待暑天時,供皇宮及皇族們享用。
在民間也有吃“臘八冰”的民俗。吃臘八冰是在臘八的前一兩天用陶瓷盆盛滿冷開水,并放在院中結成冰,待臘八這天早上磕出冰塊全家分食之,舊時的說法是“吃了臘八冰,來年一年不肚疼”,這當然沒有任何科學根據。
在臘八這天,老北京的百姓家要泡臘八酒及臘八蒜。泡臘八酒是將紫皮蒜瓣,泡在黃酒或高粱酒里,封好口待春節(jié)時打開飲用,臘八酒香味撲鼻,還可通血脈暖腸胃。臘八蒜也稱臘八醋,是將紫皮蒜瓣泡在陶瓷罐內,倒?jié)M米醋密封好,等到除夕春節(jié)吃餃子及拌涼菜吃。這種醋酸中帶辣,泡好的蒜色澤呈青綠色,像翡翠分外好看,吃在嘴里分外香脆。
關于老北京用醋或酒泡“蒜”的食俗,還有一種說法。這要從與“蒜”諧音的“算”字說起。舊京時各家商號店鋪有在年前臘月結賬的習俗,即要算一年的收支盈虧,查算一下自家所欠外債和應收貨款債款。當時,一般是在臘八日這天起查算,正如俗語說的“吃過臘八飯,就把年事辦”,舊京時稱把臘八節(jié)也稱“臘八算”。
自臘八這天起,店員或放債人去催索債款,他們常帶一小罐臘八泡的蒜送給欠債人,欠債人一看就明白是催還債款來了。借債的窮苦百姓或小商小販無力還債時,就在臘八、臘月十八、臘月二十八這幾天出去躲債,因此,老百姓為了回避算賬索債的人在臘八時“算賬”,就做成“臘八蒜”或“臘八酒”,把它們吃掉喝掉,以示消除“晦氣”,歡歡喜喜過個平安年、吉祥年。
另外,在過去,臘八這天老北京還有個不成文的習俗,那就是聘閨女、娶媳婦。當時的老百姓認為臘月是大喜臨門的季節(jié),俗稱為吉臘月,而臘月初八又是最喜慶吉祥的好日子,所以百姓家多在這一天辦喜事,或選擇這天為訂婚日以示吉慶。每到這天,老北京的街巷里常有吹打著吉慶樂曲的婚嫁儀仗隊伍在人群中穿行, 孩子們一邊跑著跳著,一邊唱著這句歌謠:“臘八臘八日子好,多少大姑改大嫂。”
--------老北京的臘八節(jié)風俗